精品国产乱码久久久久久婷婷,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亚洲成av人片在线观看ww,久久发布国产伦子伦精品

  • 法律圖書館

  • 新法規(guī)速遞

  • 刑法中的人格問題研究
    編號:10190
    書名:刑法中的人格問題研究
    作者:翟中東
    出版社:中國法制
    出版時間:2003年1月
    入庫時間:2003-1-27
    定價:18
    該書暫缺

    圖書內(nèi)容簡介

    沒有圖書簡介

    圖書目錄

    前言
    2002年2月23日某大學一學生使用硫酸在動物園燒傷5頭
    熊。關(guān)于本案如何處理一時成為公眾關(guān)注的焦點:有的認為,既
    然刑法規(guī)定法律面前人入平等,不能因為其是大學生而不追究其
    刑事責任,理應根據(jù)其行為所造成的危害追究刑事責任。有的認
    為,行為人畢竟是著名大學的學子,其行為與流氓尋釁滋事以殘
    害生靈為樂不同。前者強調(diào)法律適用的一般性;后者突出法律適
    用的個別性。這里討論的問題具有普遍性,在刑事司法中幾乎所
    有案件在不同程度存在上述爭論。例如、2000年第1期《法醫(yī)
    學雜志》發(fā)表的《淺析反社會型人格障礙的司法鑒定》一文介紹
    這么個案例:某男,對歲,初中文化,船員,因涉嫌擾亂社會
    秩序而被行政拘留。該男平日分恃強凌弱毆打他人,搶奪他人物
    品。某日,該果進入一灑店,縱情白吃白喝后尋釁滋事,砸毀了
    店內(nèi)一些設施。行為后雖然派出所干警對其進行了教育,但其于
    次日再次竄入該店實施檻砸與搶奪行為。此事尚未處理,行為人
    三次竄入醫(yī)院尋釁滋事,辱罵并任意毆打多位醫(yī)務人員。同日,
    單位保衛(wèi)科干部詢問其是否將借用1個月的手表(抵賴不還)歸
    還船長時,竟遭其一陣亂打。關(guān)押后行為人不僅在監(jiān)內(nèi)毆打3
    人,而且破壞監(jiān)管設施。該男幼年喪母,無人管教,經(jīng)常對人實
    施無禮行為,17歲時就涉嫌故意傷害罪。19歲時曾因擾亂社會
    秩序罪被判處有期徒刑2年。25歲時又因?qū)嵤⿺_亂社會秩序行
    為而被行政拘留15天。經(jīng)鑒定,行為人具有反社會人格障礙。
    關(guān)于本案,有的認為,應當根據(jù)同行為同罪的原則追究行為人的
    刑事責任,也就是不考慮行為人是否存在反社會人格障礙;有的
    認為應當根據(jù)行為人的個別情況予以個別考慮,而不能忽視行為
    人具有反社會人格障礙這一重要的定罪量刑事實。
    法律的適用需要考慮普遍性的要求,正因為如此,成文法暢
    行全球。然而,考慮普遍性并非意味同樣的行為無條件地予以同
    樣的.懲罰,而不考慮行為人的個別情況。否定行為人的個別情況
    是對法律普遍性的一種誤解,似乎是主張公平,實際是扭曲公
    平,真正的公平不僅考慮行為人所實施的行為,而且考慮行為人
    本身的情況。在前述兩個案件中,在定罪量刑時應當將該學生使
    用硫酸燒熊的行為與流氓追求刺激殘害動物的行為區(qū)別開來,應
    當將具有不可遏止反社會傾向的人所實施的擾亂社會秩序行為與
    一般人所實施的擾亂社會秩序的行為區(qū)別開來,特別是因與他人
    偶然的爭執(zhí)而擾亂社會秩序者的行為。因此,法律適用要考慮行
    為人的個別情況,從而使我們的刑事司法一方面在法律規(guī)定的框
    架下實現(xiàn)法律的普遍平等。另一方面能夠充分考慮行為人的個別
    情況,關(guān)心現(xiàn)實中的人,實現(xiàn)法律意義上的真正平等。
    如何考慮行為人的個別情況?
    我認為應當通過人格把握犯罪人個人的情況。
    所謂人格,是個體在行為上的內(nèi)部傾向,它表現(xiàn)為個體適應
    環(huán)境時在能力、情緒、需要、動機、興趣、態(tài)度、價值觀、氣
    質(zhì)、性格和體質(zhì)等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動力一致性和連續(xù)性的自
    我,是個體在社會化過程中形成的給人以特色的心身組織。我
    之所以主張通過人格把握犯罪人的個人情況是因為:首先,人格
    具有整體性,它不僅可以揭示人的社會性、心理性,而且可以反
    映人的生物性,可以使我們把握全面的人,全面把握犯罪分子,
    而不至于偏頗;其次,人格具有積淀性,可以使我們從發(fā)展中。
    運動中認識人、把握人;再次,人格具有可測性,通過人格評估
    我們可以在一定范圍內(nèi)把握人。人格理論是人類人文科學在人學
    研究中的重要成果,如果以弗洛伊德的1897年出版的《釋夢》
    為人格理論研究的起點,人格理論已具有百年的發(fā)展史,其對我
    們認識人、分析入具有重要的價值。
    刑法追求規(guī)范價值,但是,它更追求公正價值,追求效益價
    值,因此,刑法不能不考慮具體的人、現(xiàn)實中的人,也因此,刑
    法應當積極吸收入學研究的重要結(jié)晶——人格理論。使人格理論
    服務于刑法研究!胺▽W與其他學科存有一系列雙邊論題或多邊
    論題,它需要哲學、史學、經(jīng)濟學、政治學、社會學、倫理學。
    行為科學等學科進行溝通、對話與合作!21世紀的中國法學
    必須在兩個維度上發(fā)展:開放維度與自治維度,而不是傳統(tǒng)的法
    律自治單一維度廣應當大膽運用跨學科的語言論域為法學研究
    提供多樣的視角和手段。將人格概念引入刑法正體現(xiàn)了這一時代
    精神。
    將人格引入刑法具有如下意義:
    第一,促進整體、動態(tài)的犯罪人觀念的形成。人格概念具有
    整體性,由人格概念的整體性決定,我們在考慮刑法中的人,不
    僅要從人的社會性出發(fā),而且要從人的心理性、生物性方面出
    發(fā)。由于人格概念具有動態(tài)性,我們在考慮刑法中的人時,不僅
    要看他的現(xiàn)在,還要看他的過去,同時要考慮他的將來。
    第二,利用人格測量技術(shù)評估犯罪分子的人身危險性。人身
    危險性評估是當代刑法理論中的一個難題,而將人格引入刑法后
    有助于我們把握人身危險性,從而促進刑罰特別預防水平的提
    高。根據(jù)人格理論.本書將犯罪人分為具有不健康人格的人、具
    有心理缺陷的人、具有人格障礙(personality disorder)的人、具
    有病態(tài)人格(psychopathic personality)的人、具有反社會人格
    (antisocial personality)的人、具有犯罪人格的人。在上述人格中,
    在同一種情境下,被確認為后一種人格的人犯罪的可能性總要更
    大一些:人格不健康的人在一定情境下有犯罪的可能,例如,有
    他人犯靠,本人可能會模仿犯罪;具有人格障礙的人在一定情境
    下犯罪的可能性則加大;具有反社會人格的人在一定情境下犯罪
    的可能更大;而具有犯罪人格的人,特別是具有所謂典型犯罪人
    格的人在一定情境犯罪可能最大。
    第三,促進刑法的公正,將人格引入刑法,不僅可以促進刑
    法的效益水平提高,而且可以促進刑法的公正。人格在刑法中的
    引入可以更全面反映社會對行為人的責難,因而可以促進刑法的
    公正。
    第四,促進刑事政策合理化。將人格引入刑法,使定罪、量
    刑及行刑有了更充分的可能去考慮犯罪人的社會性、心理性及生
    物性。這樣,根據(jù)刑事政策的合理化要求,本書提出了降低犯罪
    構(gòu)成的起點,擴大犯罪圈;將人格作為出罪因素。作為犯罪構(gòu)成
    的消極要件;開展人格調(diào)查,進行人格評估,將人格評估作為定
    罪、免予刑罰、緩刑、假釋、適用死刑等考慮的因素;以人格評
    估作為防止權(quán)力濫用根據(jù);整合中國的保安處分,等等。
    從國際范圍看,我們看到,人格已被引入刑法中,一些國家
    無論在起訴階段、審判階段及執(zhí)行階段都在一定程度進行人格評
    估,1994年修訂的法國新刑法甚至明文規(guī)定人格是刑罰裁量的
    根據(jù)。從國內(nèi)看,刑事法領(lǐng)域?qū)θ烁竦难芯壳娜慌d起,、在行刑領(lǐng)
    域內(nèi),我國由司法部監(jiān)獄管理局、中國。心理學會法制。心理學會
    司法部預防犯罪研究所、中央司法警官學院聯(lián)合編制的《中國罪
    犯評估系統(tǒng)量表》已經(jīng)基本完成。這套量表包含13個維度:內(nèi)
    外傾、情緒穩(wěn)定性、從眾性、沖動性、攻擊性、報復性、信任
    感、同情心、自信心、焦慮感、PD-11聰慧性、PD-12心理變
    態(tài)傾向。PD-13犯罪思維模式,用以測量罪犯人格狀況。雖然,
    受制于人格理論整體研究的水平,人格評估還不準確,但是,正
    如日本的大家仁教授所指出的:“的確,對人格形成的具體意義
    和程度進行數(shù)學的精密稱量,至少在現(xiàn)在時是不可能的。但是,
    對實施某犯罪行為的行為人的人格、其迄今為止的人格形成如
    何,可以根據(jù)該犯罪人的素質(zhì)和所處的環(huán)境,是能夠在今日的科
    學中進行相當程度的正確評價的,即使不完全,在通過努力能夠
    認識的范圍內(nèi)把其作為責任判斷的資料來使用,則無疑是必要的
    將人格引入刑法,有助于溝通道德與法律之橋,使道德的責
    難與法律的責難技造氣通,從而通過道德維護法律的不被違反,
    通過法律維護道德的權(quán)威。
    將人格引入刑法有助于促進刑法對人的關(guān)懷,使刑法不僅考
    慮到人的生物性、心理性,而且考慮人的社會性,不僅有利于防
    衛(wèi)社會,而且有助于人的善化、人性的上攀。消滅犯罪的話題可
    能有些虛玄,但是運用人格調(diào)查了解人的人格狀況,進而在維護
    法律公正的前提下促進刑罰的個別化則是現(xiàn)實的。
    最后要指出的是,人格是不能漠視的,但也不能夸大它在定
    罪、量刑、行刑中的作用,因為人格理論本身還在發(fā)展中,目前
    人格評估還有相當?shù)亩ㄐ猿煞,所以,應當將人格放在一個恰當
    的位置。






    目錄
    前言
    第一章人格的刑法價值
    一、人格的概念及其特點
    (一)人格的概念
    (二)人格的特點
    二、人格的刑法價值體現(xiàn)
    (一)促進整體、動態(tài)的犯罪人觀形成
    (二)用以評估人身危險性
    (三)促進刑法的公正
    (四)促進刑事政策合理化
    第二章定罪申的人格問題
    一、問題的提出
    二、國外的有關(guān)研究
    三、國內(nèi)的研究情況
    四、本書的主張
    (-)將人格引入定罪范疇
    (二)將人格作為出罪的根據(jù)
    五、人格在定罪中的運用
    (一)關(guān)于人格的位置
    (二)關(guān)于人格的把握
    六、結(jié)語
    第三章量刑中的人格問題
    一、問題的提出
    二、國外的學說與立法
    (一)德、日學說與立法
    (二)意大利的學說與立法
    (三)美、英的學說與立法
    (四)法國的學說與立法
    三、國內(nèi)的主流觀點
    四、本書的主張
    (一)轉(zhuǎn)換量刑的理論框架
    (二)根據(jù)“責難——預防”要求將犯罪人
    (人格)納入量刑中
    五、人格在量刑中的運用
    (-)人格與量刑原則
    (二)需要注意的兩種人格特別的犯罪人
    (三)幾種特殊量刑場合下對人格的考慮
    六、結(jié)語
    第四章行刑中的人格問題
    一、問題的提出
    二、國外的主張
    三、國內(nèi)的主要觀點
    四、本書的主張
    五、人格矯正的運作
    (-)人格矯正的原則
    (二)矯正人格的工具——處遇
    (三)人格矯正的機制
    六、假釋中的人格問題
    (一)現(xiàn)行立法司法制度下的假釋再犯預測
    (二)對現(xiàn)行假釋法律制度“再犯預測”的評
    價及其改進建議
    七、結(jié)語
    第五章保安處分適用中的人格問題
    一、問題的提出
    二、國外有關(guān)研究與立法
    (一)日本的有關(guān)研究與立法
    (二)德國的有關(guān)研究與立法
    (三)意大利的有關(guān)研究與立法
    三、國內(nèi)的研究
    四、本書的主張
    五、人格在保安處分中的運用
    (一)對需要處以治療處分、禁絕處分者的人
    格評估
    (二)對需要處以少年保護者的人格評估
    (三)對需要予以保安監(jiān)置的人的人格評估
    六、結(jié)語
    參考文獻
    后記


    Copyright © 1999-2024 法律圖書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