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號:16463
- 書名:個人資料保護法原理及其跨國流通法律問題研究
- 作者:齊愛民
- 出版社:武大
- 出版時間:2004年8月
- 入庫時間:2004-11-22
- 定價:25
圖書內(nèi)容簡介
沒有圖書簡介
圖書目錄
目 錄
引 言……………………………………………………………………………1
第一章個人資料保護法概述…………………………………………………3
第一節(jié)個人資料的法律性質(zhì)………………………………………………3
一、個人資料的概念……………………………………………………………3
二、個人資料的法律特征及分類………………………………………………5
三、個人資料檔案……………………………………………………………9
第二節(jié)個人資料保護的法律基礎(chǔ)…………………………………………11
一、個人資料保護的憲法基礎(chǔ)…………………………………………………12
二、一般人格權(quán)是個人資料保護的民法基礎(chǔ)……………………………………21
第三節(jié)個人資料保護法概述………………………………………………36
一、個人資料保護法的概念和性質(zhì)……………………………………………36
二、個人資料保護法立法的必要性……………………………………………38
第四節(jié)個人資料保護法律關(guān)系……………………………………………42
一、個人資料保護法律關(guān)系……………………………………………………42
二、個人資料保護法律關(guān)系的主體……………………………………………43
三、個人資料保護法律關(guān)系的內(nèi)容……………………………………………47
四、個人資料保護法律關(guān)系的客體……………………………………………48
五、引起個人資料保護法律關(guān)系產(chǎn)生、變更和消滅的法律事實…………………48
第二章個人資料保護的全球立法及其比較研究……………………………54
第一節(jié)全球個人資料保護的立法概況……………………………………55
一、經(jīng)濟合作與發(fā)展組織………………………………………………………55
二、歐洲議會…………………………………………………………………57
三、聯(lián)合國……………………………………………………………………58
四、歐盟………………………………………………………………………59
五、英國………………………………………………………………………6l
六、美國………………………………………………………………………62
七、日本………………………………………………………………………63
八、我國臺灣…………………………………………………………………65
九、我國香港…………………………·……………………………………一66
第二節(jié)德國個人資料保護的理論與立法…………………………………67
一、個人資料保護的立法沿革…………………………………………………68
二、立法模式與理論基礎(chǔ)………………………………………………………69
三、保護對象…………………………………………………………………7l
四、基本原則…………………………………………………………………71
五、個人資料權(quán)利……………………………………………………………73
六、監(jiān)督機制…………………………………………………………………74
七、跨國流通…………………………………………………………………76
八、損害賠償…………………………………………………………………77
第三節(jié)各國和地區(qū)個人資料保護法比較研究……………………………79
一、立法模式…………………………………………………………………79
二、規(guī)制方式…………………………………………………………………80
三、資料主體…………………………………………………………………83
四、適用范圍…………………………………………………………………84
五、主體權(quán)利…………………………………………………………………87
六、收集者的義務(wù)……………………………………………………………89
七、監(jiān)督機關(guān)…………………………………………………………………90
八、跨國流通…………………………………………………………………91
第三章個人資料保護法的基本原則…………………………………………93
第一節(jié)資料自決原則………………………………………………………93
一、直接收集原則……………………………………………………………93
二、資料品質(zhì)原則……………………………………………………………95
三、公開原則…………………………………………………………………96
第二節(jié) 目的明確原則………………………………………………………99
一、目的明確原則的概念………………………………………………………99
二、目的明確原則的內(nèi)容……………………………………………………100
三、目的明確原則的例外……………………………………………………103
四、目的明確原則的意義……………………………………………………104
第三節(jié)安全原則……………………………………………………………104
一、安全原則的概念…………………………………………………………104
二、國際組織、國家或地區(qū)現(xiàn)行法上的安全措施………………………………105
三、其他安全措施……………………………………………………………107
第四章資料權(quán)…………………………………………………………………109
第一節(jié)資料權(quán)的定義與性質(zhì)………………………………………………109
一、資料權(quán)的產(chǎn)生與概念……………………………………………………110
二、資料權(quán)的性質(zhì)與特征……………………………………………….…..115
三、資料權(quán)設(shè)立的必要性與意義………………………………………………117
第二節(jié)資料權(quán)與其他權(quán)利(力)的聯(lián)系…………………………………119
一、資料權(quán)與隱私權(quán)…………………………………………………………119
二、資料權(quán)與知情權(quán)、新聞自由權(quán)……………………………………………119
三、資料權(quán)與相對應(yīng)的行政權(quán)力………………………………………………120
第三節(jié)資料權(quán)的分類………………………………………………………121
一、國內(nèi)外立法例……………………………………………………………121
二、資料決定權(quán)………………………………………………………………122
三、資料保密權(quán)………………………………………………………………125
四、資料查詢權(quán)………………………………………………………………126
五、資料更正權(quán)………………………………………………………………130
六、資料封鎖權(quán)………………………………………………………………132
七、資料刪除權(quán)………………………………………………………………133
八、資料報酬請求權(quán)…………………………………………………………136
第四節(jié)資料權(quán)行使的限制…………………………………………………137
一、對資料權(quán)限制的原因及要件………………………………………………137
二、對資料權(quán)各項權(quán)能限制的具體方式………………………………………140
第五章個人資料的收集與傳輸………………………………………………144
第一節(jié)個人資料收集與傳輸概述…………………………………………144
一、個人資料收集的概念……………………………………………………144
二、個人資料傳輸?shù)母拍睢?45
第二節(jié)個人資料收集與傳輸?shù)闹黧w………………………………………148
一、個人資料收集的主體……………………………………………………149
二、個人資料傳輸?shù)闹黧w……………………………………………………154
第三節(jié) 國家機關(guān)個人資料收集與傳輸?shù)囊?54
一、國家機關(guān)收集個人資料應(yīng)在職權(quán)范圍內(nèi)進行………………………………154
二、符合特定的職責(zé)事務(wù)或者特定的社會公共事務(wù)管理服務(wù)的目的……………155
三、告知或經(jīng)個人資料本人書面同意…………………………………………157
第四節(jié) 國家機關(guān)個別領(lǐng)域個人資料收集與傳輸?shù)谋Wo問題……………161
一、司法領(lǐng)域…………………………………………………………………161
二、稅收領(lǐng)域…………………………………………………………………163
三、福利領(lǐng)域…………………………………………………………………165
四、人事領(lǐng)域…………………………………………………………………166
第五節(jié)非國家機關(guān)個人資料收集與傳輸?shù)囊?68
一、主體合法要件……………………………………………………………168
二、特定目的要件……………………………………………………………170
三、書面同意要件……………………………………………………………172
第六節(jié)個別行業(yè)個人資料的收集與傳輸…………………………………173
一、網(wǎng)絡(luò)商家…………………………………………………………………173
二、醫(yī)療機構(gòu)…………………………………………………………………179
三、金融機構(gòu)…………………………………………………………………180
四、電信機構(gòu)…………………………………………………………………182
第六章個人資料的利用………………………………………………………185
第一節(jié)個人資料利用概述…………………………………………………185
一、個人資料利用的概念……………………………………………………185
二、個人資料利用之現(xiàn)狀……………………………………………………187
三、個人資料利用的法律要件…………………………………………………189
四、網(wǎng)絡(luò)上利用個人資料的行為規(guī)范…………………………………………190
第二節(jié)個人資料計算機比對………………………………………………192
一、個人資料計算機比對的概念………………………………………………192
二、個人資料計算機比對的沿革與現(xiàn)狀………………………………………193
三、個人資料計算機比對的規(guī)范——以美國法為中心…………………………195
四、結(jié)語……………………………………………………………………198
第三節(jié)個人資料的交易……………………………………………………198
一、個人資料交易概述………………………………………………………199
二、個人資料交易法律關(guān)系 ……………………………·…………………··203
三、個人資料交易規(guī)范………………………………………………………204
四、結(jié)語……………………………………………………………………205
第七章個人資料的跨國流通…………………………………………………206
第一節(jié)個人資料的跨國流通概述…………………………………………206
一、概念……………………………………………………………………206
二、TDF的特征………………………………………………………………209
第二節(jié)個人資料跨國流通的立法現(xiàn)狀……………………………………21l
一、聯(lián)合國指南………………………………………………………………211
二、OECD指針………………………………………………………………211
三、歐洲議會公約和歐盟95指令……………………………………………212
四、美國信息安全港…………………………………………………………213
五、英國資料法………………………………………………………………215
六、德國資料法………………………………………………………………216
七、我國香港私隱條例以及臺灣“資料法” …………………………………216
第三節(jié)個人資料跨國流通的基本原則……………………………………218
一、自由流通原則……………………………………………………………218
二、嚴(yán)格限制原則……………………………………………………………218
三、我國的應(yīng)有立場——自由流通下的合理限制原則………………··………·219
第四節(jié)個人資料跨國流通的監(jiān)管措施……………………………………222
一、對國家機關(guān)TDF的監(jiān)管…………………………………………………223
二、對非國家機關(guān)TDF的監(jiān)管………………………………………………224
第八章侵害個人資料的法律責(zé)任……………………………………………231
第一節(jié)侵害個人資料行為概述……………………………………………231
一、侵害個人資料行為與個人資料侵權(quán)行為 …………………………………231
二、侵害個人資料行為的特征…………………………………………………231
三、侵害個人資料行為的種類…………………………………………………237
第二節(jié)侵害個人資料的法律責(zé)任…………………………………………244
一、侵害個人資料的民事責(zé)任…………………………………………………244
二、侵害個人資料的行政責(zé)任…………………………………………………258
三、侵害個人資料的刑事責(zé)任…………………………………………………266
參考文獻…………………………………………………………………………269
后記………………………………………………………………………………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