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號:26090
- 書名:儒家式政治文明及其現(xiàn)代轉(zhuǎn)向
- 作者:林存光
- 出版社:政法大學
- 出版時間:2006年10月
- 入庫時間:2006-10-23
- 定價:30
圖書內(nèi)容簡介
沒有圖書簡介
圖書目錄
目錄
總序……………………………………………………………(1)
前言……………………………………………………………(1)
一、孔子與儒家之道重估……………………………………(1)
(一)孔子思想的核心主題………………………………(1)
(二)儒家“人”的理念…………………………………(6)
(三)儒家的文明教養(yǎng)觀………………………………(15)
(四)儒學的“轉(zhuǎn)化”功能及其當代相關(guān)性…………(18)
二、儒家道德政治理念及若干反思…………………………(23)
(一)人治主義抑或人本主義——為儒家政治哲學
一辯……………………………………………(23)
(二)儒家的人本主義道德政治理念…………………(36)
(三)對儒法之爭的一項厘清…………………………(42)
(四)為儒家政治哲學辯誣正名的意義………………(47)
(五)需要進一步反省的問題……………………………(53)
(六)正視儒家政治理念的思維缺陷……………………(57)
三、評估權(quán)力
——漢代儒學復興的政治文化意蘊………………………(77)
(一)儒學文化地位在戰(zhàn)國秦漢之際的演變……………(78)
(二)儒學與政治:從分化疏離到整合互動的制
度化…………………………………………………(85)
(三)評估權(quán)力:更進一步的闡釋………………………(90)
四、儒家式政治文明要論………………………………………(99)
(一)“中國是對儒學的回應”? …………………………(99)
(二)孑L儒之學的特質(zhì)與品格……………………………(101)
(三)儒家式政治文明的形成與延續(xù)……………………(104)
(四)儒家式政治文明的基本特征………………………(112)
(五)儒教傳統(tǒng)與中國政治文明的現(xiàn)代轉(zhuǎn)向……………(122)
五、科舉制度與儒家式政治文明 ……………………………(126)
(一)前科舉制時代的選官制度對政治的影響…………(126)
(二)唐宋科舉制度與儒家政治文明……………………(133)
(三)明清科舉制度與儒家政治文明…………………(142)
六、儒家政治理想實踐的社會基礎(chǔ)
——宗族的歷史文化功能、近代變遷及現(xiàn)代意義……(153)
(一)宗族的概念與歷史變遷……………………………(154)
(二)儒家政治理想的設(shè)計及其與宗族的關(guān)系…………(157)
(三)宗族的歷史文化功能與儒家政治理想的普及……(163)
(四)近代以來對宗族的批判及其解體…………………(177)
(五)體現(xiàn)于宗族之內(nèi)的儒家精神的現(xiàn)代意義…………(181)
七、儒家式社會理想及其現(xiàn)代意義……………………………(191)
(一)儒家式社會理想的提出及具體內(nèi)涵………………(192)
(二)儒家式社會理想所追求的和諧社會的特征表現(xiàn)……(198)
(三)儒家式社會理想的近代轉(zhuǎn)進及其現(xiàn)代意義………(202)
八、從“政治化”到“去政治化”
——略論儒學在現(xiàn)代社會的發(fā)展問題…………………(209)
(一)儒學政治化的含義及其形成原因…………………(210)
(二)儒學政治化的影響…………………………………(216)
(三)“去政治化”與儒學在現(xiàn)代社會的發(fā)展…………(220)
(四)小結(jié)…………………………………………………(226)
九、中國政治文明的現(xiàn)代轉(zhuǎn)向暨政道的開出
——牟宗三“新外王”思想評議………………………(228)
(一)引言…………………………………………………(228)
(二)牟宗三的新外王思路………………………………(230)
(三)牟宗三新外王思想批判……………………………(239)
(四)小結(jié)…………………………………………………(251)
十、儒家政治智慧的現(xiàn)代轉(zhuǎn)向
——重構(gòu)儒家“外王”理想的兩種路徑及第三種
可能………………………………………………………(253)
(一)問題的緣起…………………………………………(253)
(二)概念的界定及相關(guān)問題……………………………(257)
(三)近代以來儒學所面l臨的時代處境…………………(262)
(四)現(xiàn)代儒學應對現(xiàn)實政治困境的兩種主要模式……(272)
(五)參與型儒學:第三種可能性的提出………………(281)
(六)小結(jié)…………………………………………………(294)
附錄:復興儒教抑或回歸孔子
——評蔣慶《關(guān)于重建中國儒教的構(gòu)想》 …………(297)
(一)復興儒教抑或回歸孔子?………………………(297)
(二)儒教“上行路線”與治世功能的利與弊………(301)
(三)文化究竟是一種“權(quán)力”還是一種“教養(yǎng)”?………(303)
(四)回歸孔子的精神路向……………………………(305)
(五)未來的時代究竟應是一個什么樣的政教合一的
時代?……………………………………………(311)
后記……………………………………………………………(316)
共31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