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訴訟與證據(jù)運用》于2m5年1月創(chuàng)刊,每年出版一卷。
本書以它的內(nèi)容豐富、格調(diào)高雅和理論緊密聯(lián)系實際在同類書刊中
獨樹一幟,受到訴訟法學界眾多學者和青年學子的喜愛,各方面對
它的評價頗高。
本書的主要特色是:緊密圍繞健全訴訟法制和促進司法改革的
中心,貼近公安、司法實踐,每期都要收入幾篇學界泰斗和著名專
家的高論與新作,并刊載幾則引人入勝的典型案例, 以求在學界與
實務部門求得共鳴。同時,要為青年學子開辟一個發(fā)表習作的園地。
本書的宗旨是:以質(zhì)量求生存,在競爭中求發(fā)展。我們將堅持
這一宗旨,始終不渝。
經(jīng)過又一年的辛勤勞作,在學界師友的鼎力協(xié)助下, 《刑事訴
訟與證據(jù)運用》第三卷又要與讀者見面了。承蒙學界泰斗和著名
學者不吝賜稿,本卷收入了幾位名家大師的新作。
“熱點聚焦”欄目收入了陳光中教授對刑事訴訟法再修改的38
條建議,以及原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沈德詠和公安部法制局局長柯
良棟在2006年全國訴訟法學年會(杭州會議)開幕式上的發(fā)言,
從不同角度提出對刑事訴訟法再修改的建議,可向讀者傳達一些最
新的信息。
“學術(shù)前沿”欄日刊載了陳光中教授和崔敏教授接受記者提問
的《“命案必破”二人談》,言之鑿鑿,頗有新意。本欄還刊載了
最高人民檢察院大檢察官戴玉忠先生撰寫的《懲治“買官賣官”
犯罪與改革完善刑事法律制度》與最高人民法院大法官黃爾梅女
士撰寫的《簡論刑事案件第二審開庭審理》,其中不乏一些獨到的
見解,足可給讀者以新的啟迪。
在“刑事訴訟基礎(chǔ)理論研究”欄目,刊載了陳瑞華教授的新
作《無救濟則無權(quán)利一一以律師會見權(quán)為切入點的分析》.文中
的某些精辟論述,為改革辯護制度提供了理論的支撐。司法部張毅
先生撰寫的《引渡中的法律障礙研究》,從理論與實踐的結(jié)合上詳
細剖析了引渡中遇到的法律障礙,并提出了克服這些障礙的途徑,
是一篇頗有分量的力作。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崔敏教授、劉萬奇教授
和周欣教授撰寫的三篇新作,均有創(chuàng)見,一并收入。
“刑事證據(jù)理論研究”是本卷的重點欄目之一,本卷刊載了最
高人民法院刑一庭法官蔡金芳撰寫的《毒品犯罪死刑案件的證明
標準》、中國人民大學程雷博士撰寫的《控制下交付手段初步研
究》以及澳門司法警察局局長黃少澤博士所寫的《澳門電話監(jiān)聽
手段正當程序化的理論與實踐》。這三篇論文,均是頗有新意的佳
作,有相當理論深度和實用價值,值得參考借鑒。
“爭鳴與探討”是本卷新開辟的專欄,刊登了張小玲所寫的
《論我國偵查階段程序分流之構(gòu)建》和楊干所寫的《關(guān)于建立證人
(舉報人)保護制度的初步設想》,以及袁敏琴所寫的《試論親屬
證人免證特權(quán)的法律規(guī)制》,這三篇文章均屬于“一家之言”,但
只要言之有據(jù),言之有理,本卷即給予支持。當然,創(chuàng)新之作,就
難免有考慮不周之處,希望能夠引起讀者的關(guān)注,并歡迎就這些問
題開展爭鳴,以便使討論更為深入。
“他山之石”是本叢書的一個精品欄目,本卷發(fā)表了五位作者
的宏論,其中有法國艾克斯一馬賽第三大學教授西爾維。西馬蒙蒂
所著《法國審前程序的改革》 (施鵬鵬譯), 中國政法大學程味秋
教授撰寫的《加拿大皇家騎警》,旅英學者王鄂東撰寫的《“坦白
從寬”在英國》, 曾到荷蘭留學的呂清撰寫的《辯訴交易制度在歐
洲大陸法系國家的發(fā)展》, 以及我國臺灣地區(qū)法界名人謝啟大女士
撰寫的《臺灣地區(qū)的司法狀況及法律改革》,相信讀者從這些論著
中可以汲取豐富的營養(yǎng)。尤其是謝啟大女士的這篇文章,文字雖然
不多,但內(nèi)容相當豐富,其中可圈可點之處頗多,值得大陸學者和
司法實際部門參考。
“博士生論壇”欄目發(fā)表了兩位博士研究生的論文,從不同的
角度對刑事訴訟法學中的熱點問題進行了探討。在“碩士研究生
習作”欄目,發(fā)表了三位碩士研究生撰寫的專論。盡管是初出茅
廬,但能夠?qū)Ρ緦W科的重大、復雜、疑難問題勇于探索,且能對一
些十分抽象而深奧的訴訟理論進行鉆研,這種精神難能可貴,本書
將其刊載以示鼓勵。
“本科生練筆”是本卷新開辟的一個專欄,發(fā)表了本科生撰寫
的兩篇文稿。其中,徐雯所寫的《關(guān)于沉默權(quán)的幾點思考》,在中
國人民公安大學2006年本科生論文比賽中榮獲一等獎,本刊特予
刊登以示鼓勵。鄧云飛、崔鐳所寫的《刑訊逼供要不要遏制及如
何遏制》,是對于公安大學偵查系一個班級課堂討論的綜述,其中
記述了部分同學在對待要不要遏制刑訊逼供問題上的一些模糊觀
點,由于它們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需要加以引導,故本卷特予刊登
以求引起重視。
本卷最后收入了一篇學術(shù)會議綜述和兩則20世紀60年代的名
案。這兩則案例,反映了當時在偵查破案時運用證據(jù)的成功經(jīng)驗和
失誤的教訓,教益多多,很值得我們回顧與反思。
本卷總共收入了33篇論文、演講和案例,其中,既有名家大
師的高論和新作,也有年輕學子的初試筆鋒,充分體現(xiàn)了本書的學
術(shù)品位和扶持晚輩后生以及倡導百家爭鳴的精神。“百家爭鳴”是
學術(shù)繁榮的動力和標志,也正是本書的特色之一。我們只是給大家
提供一個學術(shù)平臺,讓各方“神圣”都能展示自己的觀點。至于
理論是非和優(yōu)劣長短,皆由讀者去自由評斷。
Copyright © 1999-2024 法律圖書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