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號:29030
- 書名:刑事法評論(第19卷)(2006)
- 作者:陳興良主編
- 出版社:北大
- 出版時間:2007年3月
- 入庫時間:2007-4-27
- 定價:68
圖書內(nèi)容簡介
《刑事法評論》第19卷仍設專欄討論死刑問題,
這也將是我們長期關(guān)注的一個問題。趙興洪的《死
刑緩期兩年執(zhí)行適用標準研究》一文,采用實證分
析的方法,對死緩的適用標準進行了深入的研究,
在方法論上有所創(chuàng)新。在“理論前沿”欄目中,發(fā)
表了德同著名刑法學家羅克信的《刑法的任務不是
法益保護嗎?》,這是作者的一篇重要論文,涉及
刑法理論中的法益侵害說與規(guī)范違反說之爭。在“刑
事程序研究”欄目中,徐陽的《交涉正義初探一一
一個刑事程序正義視角的闡釋》一文,提巾了程序
正義的另一種形式:交涉正義.作者認為,當代程
序正義呈現(xiàn)出交涉性的特質(zhì)。在“刑法學人”欄口
中,德國學者托馬斯.魏根特的《論刑法與時代精
神》一文,使我們對耶塞克教授這位享譽世界的刑
法學家有更全面的廠解。在“讀書札記”中發(fā)表廠
周微的<刑法的知識形態(tài)及其他》一文,這并不是
一篇為發(fā)表而作的論文,而是一篇真丁意義上的讀
書筆記。在“共同犯罪研究”欄口中,楊金彪的《共
犯的處罰根據(jù)論一一以引起說內(nèi)部的理論對立為中
心》一文,對共犯的處罰根據(jù)進行了頗有深度的探
討。在“實證研究”欄曰中發(fā)表了宋云蒼的《貪污
受賄案件量刑均衡問題研究》一文,作者采用實證
方法對貪污受賄案件的量刑均衡問題進行廠實證研
究,具有較強的說服力。在“專題研究”中,錢向
陽的《婚內(nèi)強奸的文化分析》一文,通過引入意母
學方法,對婚內(nèi)強奸這個頗具爭議的問題進行了深
入探討。
圖書目錄
主編絮語/陳興良………………………………………………………………………(1)
[死刑研究]
故意殺人罪在中國廢除死刑道路中的坐標定位/葛向偉……………………………(1)
一、引言 ……………………………………………………………………………(1)
二、中國廢除死刑道路的“三步走”設計…………………………………………(4)
三、故意殺人罪立法的改革方向 …………………………………………………(8)
四、故意殺人罪中的酌定情節(jié)法定化及情節(jié)競合問題的把握…………………(12)
五、故意殺人罪死刑適用的前后慎重……………………………………………(24)
六、故意殺人罪死刑適用的左右協(xié)調(diào)……………………………………………(35)
七、結(jié)語……………………………………………………………………………(42)
死刑緩期兩年執(zhí)行適用標準研究/趙興洪…………………………………………(43)
一、引論:問題的提出 ……………………………………………………………(43)
二、死緩適用的實然標準…………………………………………………………(47)
三、死緩適用的理論標準…………………………………………………………(73)
四、死緩適用標準的規(guī)范化………………………………………………………(83)
五、余論:適用死緩就是廢除死刑 ………………………………………………(88)
論死刑案件二審開庭的意義及應對
——一個生與死的程序運作/吳情樹 李明 ……………………………………(92)
一、問題的提出:死刑案件二審開庭程序的啟動 ………………………………(93)
二、價值與目標一一死刑案件二審開庭的意義…………………………………(95)
三、機遇與挑戰(zhàn)一一死刑案件二審開庭的應對 ………………………………(100)
四、生還是死:一個尚未走完的程序……………………………………………(108)
亞洲的法律、社會與死刑/[美]富蘭克林.齊姆林 大衛(wèi).約翰遜 文
江溯 譯………………………………………………………………………(109)
一、引論 …………………………………………………………………………(109)
二、亞洲死刑政策的多樣性:一個跨法域的路徑………………………………(110)
三、亞洲死刑政策的多樣性:一個暫時性的路徑………………………………(112)
四、日本作為一個主要指示器? ………………………………………………(113)
五、東亞作為對歐洲理論的檢驗 ………………………………………………(115)
六、結(jié)論 …………………………………………………………………………(117)
在國家秘密處決之處:日本的死刑/[關(guān)]大衛(wèi).約翰遜 文 江溯 譯………(119)
一、麗子夢游仙境 ………………………………………………………………(119)
二、墻上的磚 ……………………………………………………………………(122)
三、一部保密的歷史 ……………………………………………………………(126)
四、正當化理由 …………………………………………………………………(134)
五、結(jié)論 …………………………………………………………………………(141)
[理論前沿]
刑法的任務不是法益保護嗎?/[德]克勞斯。羅克信 文 樊文 譯…………(146)
刑法學科學主義傾向之反思/陳暉…………………………………………………(166)
一、科學主義與法學 ……………………………………………………………(166)
二、刑法學科學主義的三個向度 ………………………………………………(168)
三、刑法學科學主義是否可能? ………………………………………………(172)
四、詮釋與對話:走出刑法科學主義之困境……………………………………(177)
犯罪構(gòu)成體系的完善:以訴訟證明為視角的思考/聶昭偉 ………………………(182)
一、從證明對象上來審視我國的犯罪構(gòu)成體系 ………………………………(182)
二、從證明責任分配上來審視我國犯罪構(gòu)成 …………………………………(186)
三、從證明標準的要求上來審視我國犯罪構(gòu)成 ………………………………(191)
四、我國犯罪構(gòu)成體系的缺陷與完善 …………………………………………(193)
梳理、反詰與澄清:對危害結(jié)果概念的一個規(guī)范檢討/丁鵬………………………(198)
一、必要的說明:“危害結(jié)果”概念的意義與指稱的選擇………………………(199)
二、危害結(jié)果定義的基點 ………………………………………………………(201)
三、危害結(jié)果的存在形式 ………………………………………………………(213)
四、危害結(jié)果的表現(xiàn)方式 ………………………………………………………(218)
五、余論 …………………………………………………………………………(219)
[刑事程序研究]
交涉正義初探
——一個刑事程序正義視角的闡釋/徐陽………………………………………(222)
一、倫理視野的交涉正義:從主體性到主體間性………………………………(223)
二、刑事程序中的交涉正義:不同樣態(tài)的分析…………………………………(226)
三、作為正當化資源的交涉正義:在形式合理性與實質(zhì)合理性之間…………(231)
四、結(jié)語:從現(xiàn)代到后現(xiàn)代的追溯………………………………………………(238)
論刑事訴訟人權(quán)保障機制的目標模式/白冬………………………………………(240)
一、刑事訴訟人權(quán)保障機制目標模式的確立 …………………………………(240)
二、刑事訴訟人權(quán)保障機制目標模式之評價 …………………………………(242)
三、中國人權(quán)保障機制目標模式改革的構(gòu)想 …………………………………(247)
口供的前生今世:一種刑事法治視角的考察/孫運梁 ……………………………(254)
一、引子 …………………………………………………………………………(254)
二、口供:歷史與現(xiàn)狀的比較研究………………………………………………(255)
三、被告人權(quán)利的提升與口供效能的限縮 ……………………………………(260)
四、規(guī)訓口供、保障被告人權(quán)利的進路…………………………………………(269)
五、余論:人道主義的光輝讓口供遜色…………………………………………(279)
[刑法學人]
論刑法與時代精神/[德]托馬斯.魏根特 文 樊文 譯
…………………………………………………………………………………(283)
[讀書札記]
刑法的知識形態(tài)及其他/周微………………………………………………………(307)
[共同犯罪研究]
共犯的處罰根據(jù)論
一一以引起說內(nèi)部的理論對立為中心/楊金彪…………………………………(316)
一、共犯處罰根據(jù)論概述 ………………………………………………………(316)
二、純粹引起說的困境 …………………………………………………………(322)
三、修正引起說的問題 ……………………………………………………(330)
四、折衷引起說的缺陷 …………………………………………………………(333)
五、本人的立場 …………………………………………………………………(336)
間接正犯理論中的特殊問題/劉士心………………………………………………(341)
一、間接正犯的著手與終了 ……………………………………………………(341)
二、間接正犯的罪數(shù)與共犯 ……………………………………………………(351)
三、間接正犯與狹義共犯的錯誤 ………………………………………………(354)
四、被利用者中途知情 …………………………………………………………(359)
五、被利用者的實施過限、不足與轉(zhuǎn)化…………………………………………(360)
六、利用者對被利用者利用支配關(guān)系的解除 …………………………………(362)
[實證研究]
貪污受賄案件量刑均衡問題研究/宋云蒼…………………………………………(365)
一、貪污受賄案件量刑實證分析 ………………………………………………(365)
二、貪污受賄案件量刑失衡的原因 ……………………………………………(391)
三、貪污受賄案件量刑失衡的危害 ……………………………………………(400)
四、中外量刑均衡的研究與探索 ………………………………………………(406)
五、構(gòu)建貪污受賄案的刑罰階梯 ………………………………………………(415)
六、通過完善實體法和程序法來確保量刑均衡 ………………………………(425)
七、結(jié)語 …………………………………………………………………………(429)
[專題研究]
普通法視野中的刑事類推與罪刑法定
一一以美國法為例/樊百樂………………………………………………………(430)
一、普通法的歷史源流與特點 ………………………………………………(430)
二、罪刑法定語境下的刑事類推 ………………………………………………(435)
三、普通法排斥類推的司法技術(shù) ………………………………………………(444)
四、邏輯與修辭之間:再論罪刑法定、普通法與刑事類推 ……………………(458)
正當防衛(wèi)的制度變遷:從1979年刑法到1997年刑法
一、以個案為線索的分析/陳興良………………………………………………(461)
一、1979年刑法:防衛(wèi)權(quán)的初現(xiàn)與嚴打的陰影…………………………………(461)
二、正當防衛(wèi)的修訂:司法的偏差與立法的糾正………………………………(469)
三、1997年《刑法》:司法的偏差與立法的偏差…………………………………(473)
非精神病精神障礙犯罪刑事責任研究/倪業(yè)群 李雪菲…………………………(480)
一、非精神病性精神障礙犯罪概述 ……………………………………………(480)
二、非精神病性精神障礙犯罪者的刑事責任能力的判定 ……………………(490)
三、對完善我國非精神病性精神障礙犯罪者刑事責任的幾點思考 …………(500)
名譽權(quán)的刑法保護及其限制:一個憲法規(guī)范的視角/唐煜楓……………………(505)
一、我國名譽權(quán)的刑法保護體制及其局限 ……………………………………(506)
二、憲法規(guī)范、理念的導入………………………………………………………(511)
三、名譽權(quán)刑法保護之限制 ……………………………………………………(515)
四、余論:憲法在刑事審判中的價值……………………………………………(522)
婚內(nèi)強奸的文化分析/錢向陽………………………………………………………(524)
一、概述 …………………………………………………………………………(524)
二、有關(guān)婚內(nèi)強奸的立法背景 …………………………………………………(525)
三、司法實踐中的婚內(nèi)強奸 ……………………………………………………(536)
四、法律人的爭論 ………………………………………………………………(542)
五、普通人的態(tài)度 ………………………………………………………………(546)
六、當前文化方法的分析 ………………………………………………………(569)
七、意母學方法的構(gòu)建 …………………………………………………………(581)
八、意母學方法的分析 …………………………………………………………(595)
九、結(jié)論 …………………………………………………………………………(604)
論犯罪飽和性生成模式:犯罪宏觀生成模式研究/汪明亮 ………………………(608)
一、犯罪生成模式:微觀與宏觀…………………………………………………(608)
二、犯罪飽和性生成模式概述 …………………………………………………(609)
三、最低犯罪率 …………………………………………………………………(613)
四、最高犯罪率 …………………………………………………………………(625)
五、理想犯罪率…………………………………………………………………(638)
六、飽和犯罪率…………………………………………………………………(646)
《刑事法評論》征稿啟事……………………………………………………………(659)
本書共有66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