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號:35907
- 書名:刑事法評論(第22卷)(2008)
- 作者:陳興良
- 出版社:北大
- 出版時間:2008年8月
- 入庫時間:2008-9-8
- 定價:68
圖書內(nèi)容簡介
本卷是《刑事法評論》第22卷,也是值得紀念的一個開端。因為根據(jù)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指導委員會第7次會議確定的集刊選刊的原則和方法,遴選并報教育部批準確定,《刑事法評論》被中國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心確定為CSSCI來源集刊,也就是所謂核心集刊。過去存在核心期刊的說法,這個核心期刊就是CSSCI來源期刊。現(xiàn)在,CSSCI來源從期刊擴大到集刊,從為數(shù)眾多的集刊中選擇少數(shù)引用率較高的集刊納入CSSCI來源,可以稱為核心集刊。成為核心集刊,對于《刑事法評論》來說,既是一份榮譽,也是一份責任。這些年來,連續(xù)出版物發(fā)展迅猛,在法學領(lǐng)域也有數(shù)十種之多。這對于學術(shù)出版來說不失為一種良性的補償。況且,連續(xù)出版物具有其容量大的篇幅優(yōu)勢,可以容納更具有專業(yè)深度的學術(shù)論文,乃至于論著,兼具刊物與書籍的特色,F(xiàn)在越來越受到學術(shù)界的重視。但由于在學術(shù)評價機制上存在核心期刊的拜物教,連續(xù)出版物不能側(cè)身于核心期刊之行列,因而在稿件來源上不能不有所影響。好在《刑事法評論》發(fā)表的大多是學術(shù)新銳具有探索性的長篇大論,這些文字因其作者資歷淺、論文篇幅大、思想觀念新而根本不可能在所謂核心期刊上發(fā)表,因而成為《刑事法評論》的主要稿源,F(xiàn)在,《刑事法評論》成為核心集刊,納入正規(guī)的學術(shù)評價體系,但我作為主編仍然堅持既往的編輯宗旨,這一點不會有任何改變。
“刑法知識論研究”欄目在《刑事法評ee>>20卷曾經(jīng)設(shè)立過,刊出以后受到好評。本卷再次推出這一欄目,持續(xù)地對刑法知識論進行關(guān)注。我在新近出版的《刑法知識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一書的出版說明中曾經(jīng)指出:“在某種意義上說.對刑法知識論的考察,是一種元科學的研究,因而不同于一般的刑法學研究。因此.刑法知識論是刑法學術(shù)研究中極為重要,也是極為獨特的一個學術(shù)領(lǐng)域!毙谭ㄖR論的研究,不僅要對刑法知識的生產(chǎn)與消費的機制加以揭示、對刑法知識的當代轉(zhuǎn)型進行考察,而且還要以一種實證的方式對刑法知識的分布及其存在形態(tài)進行描述與分析。本卷刊出的鄧子濱的《刑法學的(法學研究)之路》和蔡桂生的《刑事一體化的知識生產(chǎn)一一(刑事法評論)前20卷之研究》這兩篇論文,就是對《法學研究》和《刑事法評論》這兩個學術(shù)平臺所作的一種描述性研究。鄧子濱的論文在《法學研究>>2008牟第1期刊登過刪節(jié)版,本卷刊出的是完整版,字數(shù)多出將近一倍!斗▽W研究》是我國法學領(lǐng)域的一份重要學術(shù)刊物,可謂學術(shù)重鎮(zhèn)。鄧子濱以《法學研究》30年中刊登的刑法學論文為線索,為我們描述了一部《法學研究》的刑法學史,它也是我國刑法學史的一個縮影版。記得在兩年前,我布置2006級刑法專業(yè)博士生編撰《刑法知識形態(tài)研究》一書,當時也和鄧子濱談到這個想法,并提及以《法學研究》為一個范本,考察我國刑法學30午的進展。鄧子濱欣然贊同并躍躍欲試,半年后,鄧子濱就完成了一篇長達3萬多字的初稿,我閱讀以后予以充分肯定。此后,一直等到2007年底,在《法學研究》創(chuàng)刊滿30年之際,又補充有關(guān)內(nèi)容終于完成本文,這是令人振奮的。蔡桂生的論文是以《刑事法評論》為研究對象的,記得在《刑事法評論》出到第10卷的時候,劉仁文博士就提出想寫一篇對《刑事法評論》前10卷的述評性論文,但未能如愿完成。這次,在《刑事法評論》出版到第20卷的時候,蔡桂生終于完成了這一愿望,這是值得欣慰的。這樣一種刑法知識論的考察,涉及對文與人的評價,其分寸拿捏是一大難題。中國人歷來不太習慣于真正意義上的學術(shù)批評,而容易把學術(shù)批評變成學術(shù)表揚。批評難,表揚易,這個問題在學術(shù)領(lǐng)域始終存在。鄧文與蔡文也難以免俗,這是需要諒解的。其實,批評難并不等于沒有批評,只是沒有公開的批評,私下的批評、內(nèi)心的批評仍然是存在的。好在歷史是由后人寫的,同代人放棄的批評權(quán)利只能由后代人去行使。
“理論前沿”欄目發(fā)表了兩篇論文。韓瑞麗的《法中尋莢:刑法學研究的一種感性進路》一文,提出了“刑法學研究的莢學進路”的命題,令人感到意外,也佩服作者的想象力。本文是韓瑞麗的博士論文的一部分,這樣一種邊緣性的刑法學研究是值得嘗試的。因此,本欄目稱為“學術(shù)邊緣”似乎比“理論前沿”更為恰當。如果說。韓瑞麗的論文是從美學的視角審視刑法;那么,任九光的《關(guān)于當前刑事司法改革困境的社會成因分析一一暨對刑事法學研究的批判》一文,就是從社會學角度對刑事法治與刑事法學的考察,是作者社會學碩士論文的主體內(nèi)容。任九光作為一位民警,身在刑事領(lǐng)域之內(nèi),但他作為一L名社會學碩士生,在論文寫作的時候又身在刑事法學界之外。這種內(nèi)外兼?zhèn)涞奶厥馍矸,使任九光能夠以既熟知又疏離的雙重視角,對我國的刑事司法改革以及刑事法學進行理性的反思與批判,尤其是對刑事司法改革困境的社會咸因作了具有一定理論深度的揭示。我和任九光在電話上對有關(guān)話題作過溝通與交流,對于他的某些觀點我并不完全贊同。但他從社會學角度對這些問題的梳理與思考,卻對我國的刑事法學研究具有某種警示意義。
在“刑事程序研究”欄目中,褚福民的《刑事訴訟中的推定論要一一以英國、加拿大、中國香港特別行政區(qū)為例的分析》一文,對推定這個重要的問題從刑事訴訟法的角度作了進一步研究!缎淌路ㄔu論》在第12、13卷曾經(jīng)發(fā)表過鄧子濱的《論刑事法中的椎定》一文,引起了刑事法學界對椎定這一司法技術(shù)的關(guān)注。尤其是在目前我國犯罪構(gòu)成體系的改造當中,推定視角的引入是具有重要意義的。蘭耀軍的《被害人視野中的刑事和解一一一種基于實證的分析》一文,結(jié)合個案的敘述,對刑事和解問題作了具有新意的探討,尤其是強調(diào)了被害人在刑事和解中的權(quán)利。
在“犯罪學研究”欄目中,王燕飛的《犯罪學研究對象研究的批判性梳理》一文,對犯罪學的研究對象進行深入的考察,提出了犯罪學研究對象三種界定視角,并對此作了評析。靳高風的《思考與展望:犯罪學發(fā)展路徑的選擇》一文,對犯罪學的學科及其發(fā)展路徑進行了具有前瞻性的考察。上述兩篇論文,都屬于犯罪學的基礎(chǔ)理論研究。德國著名法學家拉德布魯赫曾經(jīng)指出:“就像因自我觀察而受折磨的人多數(shù)是病人一樣,有理由去為本身的方法論費心忙碌的科學,也常常成為病態(tài)的科學,健康的人和健康的科學并不如此操心去知曉自身!边@段話,我在討論刑法研究方法時引用過,我以為也適用于犯罪學。在某種意義上來說,需要對本學科的研究對象、研究方法以及學科定性這些基本問題操心的學科,也是不成熟的學科。犯罪學對這些學科基本問題的討論是不得已的,也是必要的。但我認為更為重要的是研究一些具體犯罪問題,尤其是由于犯罪學科的社會學性質(zhì)所決定,犯罪學的論文不是“寫”出來的,而是“做”出來的。我期待著犯罪學領(lǐng)域取得更多具有現(xiàn)實性、建設(shè)性的、對具體犯罪問題進行實證研究的理論成果。
在“域外傳譯”欄目中,樊文所譯的德國學者托馬斯。魏根特的《刑事訊問程序中被嫌疑人自主權(quán)的保護》一文,提出了被嫌疑人自主權(quán)的概念,包括刑事程序的選擇權(quán)以及其他各種訴訟權(quán)利。通過對嫌疑人的自主權(quán)的保護,避免使嫌疑人淪為司法的客體。陳虎所譯的美國學者約翰.卡普蘭的《非法證據(jù)排除規(guī)則的限度》一文,對于我們了解莢國在非法證據(jù)排除規(guī)則問題上的新發(fā)展及其爭論具有參考價值。
在“域外視野”欄目中發(fā)表了四篇論文,涉及日、英、關(guān)等國,國際視野大為開闊,也可以為我國的刑事法研究提供學術(shù)資源。劉淑堵的《日本刑法學中的謙抑主義之考察》一文,對日本刑法學中的謙抑主義的來龍去脈及其對我國的借鑒意義作了系統(tǒng)考察。刑法謙抑是日本學者的特有提法,也是日本學者對刑法學的一種理論貢獻。在我國當前刑罰結(jié)構(gòu)趨重的背景之下,引入刑法謙抑理念是具有現(xiàn)實意義的。林俊輝的《英國刑法共謀罪歷史沿革之梳理》一文,對英國刑法申的共謀罪作了系統(tǒng)研究,這種對英美刑法個罪的深入研究以往不太多見,但我認為是十分必要的。趙西巨的《英莢刑法中的“同意”抗辯》,對英關(guān)刑法中作為出罪事由的“同意”作了深入研究,對我國正在建構(gòu)的犯罪構(gòu)成體系亦有參考價值。楊力軍的《{國際刑事法院羅馬規(guī)約)中的保留問題》,是對《羅馬規(guī)約》中保留問題的研究,涉及的是國際刑法問題。我國雖然目前沒有加入《羅馬規(guī)約》,但對此的研究還是必要的,因為該規(guī)約乃是邁向?qū)嵸|(zhì)性國際刑法的重要一步,我們不能不認真面對。
在“專題研究”欄目中,共發(fā)表八篇論文,涉及刑法的一些專題。王志遠的《定罪思維的常人化理解與犯罪構(gòu)成理論模式之選擇》一文,提出了在犯罪構(gòu)成模式的構(gòu)造中要考慮常人化的定罪思維,具有一定新意。任海濤的《承繼共同正犯研究一一以復合行為犯為視角》一文,對承繼共同正犯這一較為復雜的共同正犯形態(tài)作了較為深入的研究,尤其是對在復合行為犯的情況下承繼共同正犯的構(gòu)造作了分析。陳珊珊的《論陷害教唆的類型化與可罰性》一文。對陷害教唆問題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研究,這個問題雖然不是十分具有現(xiàn)實意義的問題,但卻是共犯理論中繞不過去的一個具有學術(shù)意義的問題。周建軍的《法條競合犯抑或想象競合犯一一法條競合犯與想象競合犯的界限之爭》一文,涉及罪數(shù)理論,也可以說是刑法競合論中的一個核心問題,這就是法條競合與想象競合的區(qū)分問題,本文的探討推進了這一問題的思考。劉偉的《吸收犯視野下的事后不可罰行為》一文,討論的是事后不可罰行為,這個問題也是我國刑法理論中缺乏深入研究的一個問題,本文從吸收犯切入探討這個問題,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葉慧娟的《道德與法律關(guān)系視野中的見危不助犯罪化探析》一文,從道德與法律的關(guān)系出發(fā),討論見危不助行為的犯罪化。這個問題在刑法學中也是一個爭議較大的問題,從學理上對此的探討是必要的。鄧子濱說他給法律碩士入學考試出過一個題目:我國
刑法是鼓勵見義勇為的還是反對見義勇為的,請闡述理由。我想,拜讀了葉慧娟的這篇論文,有助于更好地回答這道試題。阿地力江。阿布來提的《毒品刑事治理探討》一文,對毒品治理中的一系列前沿性問題作了探討。宋健強的《國際刑事法院檢察官:為“表面正義”而戰(zhàn)一一兼論“表面正義”概念和理念的引進與提倡》,是一篇關(guān)于國際刑法的論文,文中提出了一個獨特的概念一一“表面正義”,至少對于豐富我們對正義的理解是有所助益的。宋健強致力于國際刑法研究,新作迭出,鋒頭頗健,值得稱道。
陳興良
謹識于北京海淀錦秋知春寓所
2008年3月4 日
圖書目錄
主編絮語/陳興良……………………………………………………………………(1)
[刑法知識論研究]
刑法學的《法學研究}之路/鄧子濱……………………………………………………(1)
一、引言:動機、場景、目的…………………………………………………………(1)
二、《法學研究》1978年至1987年的刑法學………………………………………(2)
三、《法學研究》1988年至1997年的刑法學……………………………………(11)
四、《法學研究)1998年至2007年的刑法學…………(18)
五、結(jié)語:體例、篇幅、敬意………………………………………………………(27)
刑事一體化的知識生產(chǎn)
一一《刑事法評論》前20卷之研究/蔡桂生………………………………………(29)
一、緣起:集刊宗旨和話語進路 …………………………………………………(30)
二、底蘊:現(xiàn)實社會關(guān)心和終極人文關(guān)懷 ………………………………………(35)
三、提升:若干學科建設(shè)主線 ……………………………………………………(65)
四、群體:“刑事一體化學派”…………………………………………………(73)
五、結(jié)語……………………………………………………………………………(88)
[理論前沿]
法中尋美:刑法學研究的一種感性進路/韓瑞麗……………………………………(90)
一、什么是美………………………………………………………………………(90)
二、美從何處尋……………………………………………………(91)
三、刑法學研究的美學進路………………………………………………………(94)
四、美學進路對于刑法學研究的意義……………………………………………(98)
五、余論:“刑”與“美”緣何聯(lián)系………………(101)
六、結(jié)語:美學散步………………………………(106)
關(guān)于當前刑事司法改革困境的社會成因分析
一一暨對刑事法學研究的批判/任九光…………………………………………(109)
一、問題及研究進路……………………………………………………………(110)
二、刑事司法改革的相關(guān)理論研究 ……………………………………………(114)
三、三個典型案例:沖突的集中體現(xiàn)……………………………………………(116)
四、決定困境的社會背景 ………………………………………………………(132)
五、困境成因的主觀原因 ………………………………………………………(138)
六、中國刑事司法向何處去 ……………………………………………………(147)
[刑事程序研究]
刑事訴訟中的推定論要
一一以英國、加拿大、中國香港地區(qū)為例的分析/褚福民………………………(152)
一、推定與犯罪構(gòu)成……………………………………………………………(152)
二、事實推定與可反駁的法律推定 …………………………………………(158)
三、推定與嚴格責任 ……………………………………………………………(160)
四、推定之限制 …………………………………………………………………(162)
五、針對特定犯罪的推定 ………………………………………………………(164)
六、對中國的啟示 ………………………………………………………………(166)
被害人視野中的刑事和解
一一一種基于實證的分析/耀軍………………………………………………(171)
一、被害人在刑事和解中的訴訟地位 …………………………………………(173)
二、被害人在刑事和解中的得與失 ……………………………………………(176)
三、“中國模式”刑事和解制度的構(gòu)建…………………………………………(182)
[犯罪學研究]
犯罪學研究對象研究的批判性梳理/王燕飛………………………………………(190)
一、學界對犯罪學研究對象界定的視角及其特點 ……………………………(190)
二、對三種視角界定犯罪學研究對象的評析 …………………………………(195)
三、科學界定犯罪學研究對象之途 ……………………………………………(199)
思考與展望:犯罪學發(fā)展路徑的選擇/靳高風……………………………………(204)
一、犯罪學學科面臨的危機 ……………………………………………………(204)
二、犯罪學學科面臨的挑戰(zhàn) …………………………………………………(207)
三、犯罪學學科面臨的機遇 ……………………………………………………(209)
四、犯罪學發(fā)展的路徑選擇 ……………………………………………………(211)
五、中國犯罪學發(fā)展的路徑 ……………………………………………………(220)
六、結(jié)論…………………………………………………………………………(240)
[域外傳譯]
刑事訊問程序中被嫌疑人自主權(quán)的保護/托馬斯.魏根特文 樊 文 譯
……………………………………………………………………………………(242)
一、導論:刑事程序中被嫌疑人的地位…………………………………………(242)
二、被嫌疑人的自主決定和供述行為 …………………………………………(244)
三、法律上保護偵訊時被嫌疑人自主權(quán)利的防護性措施 ……………………(247)
四、結(jié)束語:供述對于程序結(jié)果的意義……………….………………………(255)
非法證據(jù)排除規(guī)則的限度 /約翰?ㄆ仗m文 陳 虎 譯……………………(257)
一、非法證據(jù)排除規(guī)則的理論基礎(chǔ) ……………………………………………(259)
二、實用主義的討論 ……………………………………………………………(260)
三、非法證據(jù)排除規(guī)則的政治代價 ……………………………………………(263)
四、非法證據(jù)排除規(guī)則的修改建議 ……………………………………………(267)
五、結(jié)論…………………………………………………………………………(276)
[域外視野]
日本刑法學中的謙抑主義之考察/劉淑珺…………………………………………(278)
一、引言 …………………………………………………………………………(278)
二、謙抑的概念性界定 …………………………………………………………(281)
三、謙抑主義的歷史考察 ………………………………………………………(289)
四、謙抑主義在二戰(zhàn)后的發(fā)展 …………………………………………………(296)
五、謙抑主義的憲法基礎(chǔ) ………………………………………………………(302)
六、對謙抑主義在中國的一點思考 ……………………………………………(307)
七、結(jié)語…………………………………………………………………………(313)
英國刑法共謀罪歷史沿革之梳理/林俊輝…………………………………………(316)
一、導言…………………………………………………………………………(316)
二、英國刑法共謀罪之起源 ……………………………………………………(319)
三、20世紀前英國刑法共謀罪規(guī)則之發(fā)展……………………………………(326)
四、20世紀以來英國刑法共謀罪規(guī)則之發(fā)展…………………………………(346)
五、簡短結(jié)論……………………………………………………………………(363)
英美刑法中的“同意”抗/辯趙西巨…………………………………………………(365)
一、前言:“同意”抗辯產(chǎn)生的情境和理論回應…………………………………(365)
二、“同意”在英美刑法體系中的位置:
一種犯罪構(gòu)成后抗辯還是一種犯罪構(gòu)成要素? …………………………(366)
三、“同意”抗辯在英美法中的適用:從假定非法說到假定合法說……………(368)
四、醫(yī)療例外以及對“同意”抗辯的限制………………………………………(383)
五、“同意”抗辯在艾滋病傳播犯罪中的具體應用……………………………(389)
六、結(jié)語:啟示與思考……………………………………………………………(394)
《國際刑事法院羅馬規(guī)約》中的保留問題/楊力軍…………………………………(396)
一、《羅馬規(guī)約》中有關(guān)禁止保留的討論與規(guī)定………………………………(396)
二、保留、聲明及對保留與聲明的反對…………………………………………(399)
三、《羅馬規(guī)約》中的保留和解釋性聲明………………………………………(403)
四、就國內(nèi)法與規(guī)約的關(guān)系所做出的聲明 ……………………………………(405)
五、關(guān)于大赦、赦免和其他免于懲罰措施的聲明………………………………(406)
六、有關(guān)司法協(xié)助方面的聲明 …………………………………………………(410)
七、有關(guān)罪行定義的聲明 ………………………………………………………(413)
八、結(jié)論…………………………………………………………………………(417)
[專題研究]
定罪思維的常人化理解與犯罪構(gòu)成理論模式之選擇/王志遠……………………(420)
一、我國傳統(tǒng)定罪思維模式評判 ………………………………………………(421)
二、辯證推理對司法三段論的超越及其啟示 …………………………………(424)
三、前見:常人化的定罪判斷起點………………………………………………(428)
四、前見的證成與修正:定罪思維模式理解的再次超越………………………(439)
五、片面深刻的選擇 ……………………………………………………………(443)
承繼共同正犯研究
一一以復合行為犯為視角/任海濤……………………………………………(444)
一、學說之爭論…………………………………………………………………(444)
二、事實前提之重新設(shè)定 ………………………………………………………(447)
三、學說之檢討…………………………………………………………………(447)
四、理論之歸結(jié):從全然型復合行為犯概念談起………………………………(455)
五、純粹否定說之難題…………………………………………………………(458)
論陷害教唆的類型化與可罰件/陳珊珊……………………………………………(461)
一、陷害教唆的真實意涵及學說爭議 …………………………………………(461)
二、陷害教唆與誘捕偵查的區(qū)別 ………………………………………………(465)
三、陷害教唆的類型及可罰性 …………………………………………………(466)
法條競合犯抑或想象競合犯
一一法條競合犯與想象競合犯的界限之爭/周建軍……………………………(473)
一、法條競合犯與想象競合犯的本質(zhì) …………………………………………(473)
二、法條競合犯與想象競合犯的區(qū)分學說 ……………………………………(477)
三、尾言…………………………………………………………………………(496)
吸收犯視野下的事后不可罰行為/劉偉……………………………………………(498)
一、問題的提出 …………………………………………………………………(498)
二、事后不可罰行為的性質(zhì) ……………………………………………………(499)
三、事后不可罰行為的定位 ……………………………………………………(504)
四、事后不可罰行為之特征分析 ………………………………………………(510)
五、事后不可罰行為之形態(tài) ……………………………………………………(517)
六、事后不可罰行為不罰之原因一一雙重評價之禁止 ………………………(520)
道德與法律關(guān)系視野中的見危不助犯罪化探析/葉慧娟…………………………(525)
一、道德:不可定義的存在………………………………………………………(525)
二、行為規(guī)范一一道德與法律關(guān)系的單維考察 ………………………………(528)
三、刑法視野中的道德解讀 ……………………………………………………(535)
四、見危不助的道德歸屬及其犯罪化 …………………………………………(540)
毒品刑事治理探協(xié)阿地力江。阿布來提…………………………………………(554)
一、引言 …………………………………………………………………………(554)
二、毒品合法化:懸而未決的爭論………………………………………………(556)
三、國際公約對毒品的規(guī)制 ……………………………………………………(562)
四、各國法律中的規(guī)定 …………………………………………………………(565)
五、結(jié)語:理想與現(xiàn)實……………………………………………………………(573)
國際刑事法院檢察官:為“表面正義”而戰(zhàn)
一一兼論“表面正義”概念和理念的引進與提倡/宋健強………………………(578)
一、論題的提出:“表面正義”從何而來?………………………………………(578)
二、“表面正義”:翻譯、語束和基本蘊含………………………………………(579)
三、國際刑事法院檢察官:為“表面正義”而戰(zhàn)…………………………………(581)
四、結(jié)論與啟示:“表面正義”的獨立價值………………………………………(615)
《刑事法評論》征稿啟事……………………………………………………………(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