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国产乱码久久久久久婷婷,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亚洲成av人片在线观看ww,久久发布国产伦子伦精品

  • 法律圖書館

  • 新法規(guī)速遞

  • 張之洞與晚清文化保守主義思潮/天津財經大學法學學術文庫
    編號:40965
    書名:張之洞與晚清文化保守主義思潮/天津財經大學法學學術文庫
    作者:任曉蘭著
    出版社:法律
    出版時間:2009年8月
    入庫時間:2009-10-7
    定價:22
    該書暫缺

    圖書內容簡介

    社會變革不僅需要先進思想的導引,也需要有常態(tài)的文化制衡。但是,中國的文化保守主義者,并沒有像西方的保守主義者那樣贏得社會更多的理解與認同。作為晚清文化保守主義思潮的奠基者,張之洞在提醒人們關注文化民族性的同時,卻忽視了對文化時代性的追求,他在試圖維系現有政治秩序、并立足國情對社會變革做出循序漸進地審慎安排的同時,卻無法從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找到能夠適應社會近代轉型的可靠思想資源。保守主義的關鍵不在于保守與否,而在于保守什么,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或許可以把中國文化保守主義的前途,看做是一種作為心理傾向的保守思路,以期在傳統(tǒng)與現代之間尋求到一種合理的張力。

    圖書目錄

    第一章 導論
     第一節(jié) 選題意義
     第二節(jié) 研究現狀
      1.2.1 關于張之洞政治思想的研究
      1.2.2 關于中國近代文化保守主義思想的研究
     第三節(jié) 概念界定
      1.3.1 保守主義與文化保守主義
      1.3.2 中國的文化保守主義
     第四節(jié) 研究方法與路徑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難點
      1.4.3 研究路徑
    第二章 晚清社會歷史環(huán)境與文化保守主義思潮的興起
     第一節(jié) 中西文化碰撞中的晚清社會
      2.1.1 工業(yè)文明的進入與自然經濟的惰性
      2.1.2 西方的入侵與中國社會的政治秩序危機
      2.1.3 西學東漸的加深對傳統(tǒng)儒學的沖擊
     第二節(jié) 張之洞對“儒臣”形象的認同與追求
     第三節(jié) 張之洞與文化保守主義思潮的興起
      2.3.1 晚清文化保守主義思潮的萌生
      2.3.2 晚清文化保守主義思潮的特點
    第三章 張之洞政治法律思想的學術來源
     第一節(jié) 張之洞的中學根基
      3.1.1 立足漢學,兼采宋學
      3.1.2 堅持古文經學,力辟今文公羊說
      3.1.3 權衡孔孟,讀子通經
     第二節(jié) 張之洞思想的經世傾向
      3.2.1 經世致用的學術旨趣
      3.2.2 經世思想與西方文化的東漸
      3.2.3 經世致用對道統(tǒng)的固守
     第三節(jié) 張之洞對傳統(tǒng)義利之辨的繼承與突破
      3.3.1 張之洞的義利之辨
      3.3.2 從“不與民爭利”到“公利不可不講”
      3.3.3 “私利不可講”與張之洞義利之辨的理論局限
     第四節(jié) 張之洞對西學的體認
      3.4.1 對西方文化的基本立場
      3.4.2 對日本文化的態(tài)度轉變
    第四章 張之洞“中體西用”思想的形成及其表現
     第一節(jié) 張之洞“中體西用”思想的形成
      4.1.1 體用之辨的歷史溯源
      4.1.2 張之洞對“西學中源”論的改良
      4.1.3 對中學與西學體用關系的論證
     第二節(jié) 張之洞的洋務思想
      4.2.1 超越傳統(tǒng)產業(yè)結構的思想主張
      4.2.2 官督商辦的經營思想
     第三節(jié) 張之洞的教育思想
      4.3.1 對西方實業(yè)教育的倡導
      4.3.2 對科舉制度的變革思想
      4.3.3 廢除科舉之后的尊經主張
     第四節(jié) 張之洞的法制思想
      4.4.1 借鑒西方的立法舉措
      4.4.2 以禮教為本的修律思想
      4.4.3 儒家道德法律化的傳統(tǒng)與張之洞對禮治的固守
      4.4.4 對西方憲政制度的體認與誤讀
    第五章 張之洞在晚清文化保守主義思潮中的地位
    第六章 張之洞文化保守主義思想的評價
    結語
    參考文獻
    后記
    本書共248頁

    Copyright © 1999-2024 法律圖書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