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東漢許慎至清末,國人對“灋”的理解都建立在許慎的《說文解字》基礎上。但是,從蔡樞衡始,人們開始了對灋義的責問并附和者眾。于是,“灋”之本相是什么,特別是“氵”是否指涉公平,成了法學界一個凝重的話題。而圍繞這樣一個話題,相繼有了一些專門研究和理解“濾”的文章,有些通過訓詁、有些通過文化學的理解、有些通過知識社會學的梳理,有些則通過發(fā)散性的思考,對灋義進行了各個維度、不同層階的解讀,產(chǎn)生了對灋義完全不同的理解,形成了一個很有趣的學術現(xiàn)象。
本書盡可能地收集了清末以來對灋義研究的著述,書后還附錄了甲、金、篆、隸的“灋”的不同書寫形式,由此也使本書具有一定的學術價值,同時也具有極高的資料價值。
通過本書的閱讀,讀者或許會有自己對灋義的判斷,或許還會由此產(chǎn)生對灋義進一步研究的興趣。
作者簡介
張永和 男,四川雅安人,法學博士。先后畢業(yè)于重慶教育學院、西南政法大學和云南大學,曾為英國劍橋大學和倫敦經(jīng)濟學院訪問學者。現(xiàn)為西南政法大學教授、博土研究生導師、法社會學與法人類學研究中心主任、中國法學會法理學研究會理事、中國法學會比較法研究會理事。 主要從事法社會學與法人類學研究,偶有興趣訓詁和研習文字史。
Copyright © 1999-2024 法律圖書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