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號:47949
- 書名:中國的憂傷
- 作者:何懷宏著
- 出版社:法律
- 出版時間:2011年6月
- 入庫時間:2011-6-22
- 定價:36
圖書內(nèi)容簡介
戴望舒在1942年抗戰(zhàn)期間的一首詩中寫到:“我用殘損的手掌,摸索這廣大的土地:這一角已變成灰燼,那一角只是血和泥;”那是一個戰(zhàn)火不斷蹂躪大地的時代。詩人向往著明亮的一角,渴望在那里我們所有的人“不像牲口一樣活,螻蟻一樣死”。
而今崛起中的中國,我們依然需要關注中國憂傷的角落,不論這樣的角落有多少,也許是少數(shù)人,還在社會的角落苦苦的掙扎;也許是少數(shù)人,還在不斷突破道德的底線。但是,只要有一個人還掙扎在悲慘的生活境況,就應當足以使我們不安了。同樣,也只要還有一個人在絕望、或貪婪、或憤怒、或完全的麻木中犯罪,也就足以使社會不寧了。
如果其他的人不關心、不援手,悲慘將會加重、會蔓延;同樣,如果我們不制止、不反省,罪惡也將會加重、會蔓延。
因此,我們需要勇氣直面中國的憂傷,需要反省我們的社會依然存在的傷疼,在分析批評社會中種種不公、暴力、腐敗、偏見等不道德的現(xiàn)象的同時,呼吁堅守制度與個人的倫理底線,做一個有道德的中國人。
本書也就是這樣一種自我反省的嘗試,是對中國社會底線問題的觀察和思考。全書分成三輯,第一輯“生生死死”,通過對20多個案例的評析,主要是觀察和反省國人的生存狀態(tài)和道德狀況,尤其是那些相當絕望的人們,那些在生死線上掙扎的人們的生存和道德狀況,也包括我們對一般的死亡的看法,我們對動物的態(tài)度。第二輯“我們的底線”和第三輯“重為惠,若重為暴”,則更多是建設性的反思,主要思考我們的道德底線應當放在哪里?我們自身的努力方向在那里?為什么也要特別關注制度和政府,我們對政府可以有何種期望等等。
作者簡介
何懷宏,祖籍江西清江,現(xiàn)為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主要從事倫理學、人生哲學、社會史等領域的研究。主要學術著作包括《良心論》、《道德?上帝與人》、《世襲社會》、《選舉社會》、《公平的正義》、《生生大德》等書。另編有《生態(tài)倫理》、《公民不服從》等著作、及撰有《若有所思》、《珍重生命》、《比天空更廣闊的》、《漸行漸遠漸無書》等隨筆散文集。譯著有《沉思錄》、《道德箴言錄》、《無政府、國家與烏托邦》、《正義論》(合譯)、《倫理學體系》(合譯)等。
圖書目錄
輯一 生生死死
優(yōu)先關注生存底線
此心忍死最堪哀
通過法律運行正義避免王斌余式悲劇
道德與法律偕行遏制惡性殺人犯罪
減少一份絕望就減少一份危險
對災難的道德記憶
野外探險與尊重生命
瀕死處境中的求生選擇
中國第一代富人的光榮與危險
警惕財富轉變成肆虐的日常權力
亟待療救的病苦
愿一份自白啟動更多的反省
今夜,祈愿所有生命的平安
雪夜,想起了一個人
死刑究竟意味著什么?
死刑能否達到賦予它的目的?
死刑在何種意義上是正義的?
從校園系列殺童案談到誰之罪
人間正道是生生
輯二 道德的底線在哪里?
中國人,你為什么如此生氣?
社會焦慮的精神成因
讓溫和成為中堅的力量
保護網(wǎng)上的理性空間
“荒唐禁令”吁請闡明和堅持底線倫理
范美忠風波中的道德底線
基本義務求同,精神資源存異
“責任中國”比“感動中國”更迫切
讓道德模范繼續(xù)是自己行為的主人
承擔對快樂后果的責任
救助與回報
舍己救人是不是一種義務?
從夏普感受一種獨立的精神個性
個人追求無定所,公共事業(yè)有定規(guī)
廁紙見證文明
辨“各人自掃門前雪”
國際關系領域里能不能講倫理?
藏獒的故鄉(xiāng)在高原
道德重建的力量與信心
繼承傳統(tǒng)以再造道德文明
輯三 重為惠,若重為暴
重為惠,若重為暴
法治的希望在于普通而堅韌的努力
官民比中的概念與問題
為何官多,何以成患?
貧有道,貪亦有道?
反腐之道的制度互動
對治權力腐敗的六條途徑
古代官員的讀書風氣
從“君主下的賢賢”到“民主下的賢賢”
軟實力與硬實力
中國三種“傳統(tǒng)”的認識與選擇
對歷史應有的溫情與敬意
今天是否還要繼續(xù)解構“孔子”?
中國的西部精神
一起物業(yè)糾紛的標志性意義
醫(yī)患關系的倫理思考
看病難中的“物貴人賤”
如何把藥價降下來?
免費了,新人為何還不去婚檢?
“換臉”一事應極其慎重
壞經(jīng)濟能使人變好嗎?
大學改制意如何?
訴諸公共理性
港校與內(nèi)地競爭是件好事
王選是院士也是好人
縮小貧富差距根本在基礎教育
抄襲剽竊之風緣何而來?
戒慎于強大的國家能力
附錄 訪談與答問
底線倫理是我的冰山一角———《經(jīng)濟觀察報》訪談
《觀察家》年會答問
就隱性采訪談義務沖突
大學不是市場,學界不是權力和利益的角逐場
———《科學時報大學周刊》訪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