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国产乱码久久久久久婷婷,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亚洲成av人片在线观看ww,久久发布国产伦子伦精品

  • 法律圖書館

  • 新法規(guī)速遞

  • 國際關系史(現(xiàn)代卷)
    編號:7254
    書名:國際關系史(現(xiàn)代卷)
    作者:方連慶 王炳元
    出版社:北大
    出版時間:2001年10月
    入庫時間:2002-5-17
    定價:30
    該書暫缺

    圖書內容簡介

    沒有圖書簡介

    圖書目錄

    編著者說明

    為了進一步貴徹《中國教育改革與發(fā)展綱要》精神,面向21世
    紀,深化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提高教學質量,原國家教委于
    1996年決定進行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國家級重點教材立項選題工
    作,以便確定編寫一批覆蓋面較大、對實現(xiàn)教育培養(yǎng)目標有重大影響
    的教材。
    國際關系史是社會科學領域中一門重要的基礎學科,也是高等
    學校中國際政治、國際關系、外交學、國際法和世界史等專業(yè)的重要
    基礎課程。它是以國與國之間的政治和外交關系、整個國際社會的矛
    盾和斗爭以及國際關系發(fā)展的基本規(guī)律為研究對象,同時也注意研
    究國際經(jīng)濟、軍事、文化和宗教關系。
    為了給高等學校的相關專業(yè)提供一部比較完整、系統(tǒng)的國際關
    系史教材,我們申報了《國際關系史》三卷本,即近代卷、現(xiàn)代卷和戰(zhàn)
    后卷。該項申請經(jīng)專家評審和原國家教委批準,確定立項為普通高等
    教育“九五”國家級重點教材。
    現(xiàn)在奉獻給讀者的《國際關系史》(現(xiàn)代卷),是在方連慶原主編
    的《現(xiàn)代國際關系史》(1917—1945)的基礎上修訂而成,原書是國家
    “六五”計劃重點研究項目。這次修訂是按照原國家教委提出的“國家
    級重點教材都應建設成‘九五’普通高等教育的精品教材”這一高標
    準要求努力去做的。全書以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為指導,對從俄國
    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勝利到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這一歷史時期國際關
    系格局的演變和特點,國際政治舞臺上各種力量的消長、分化和重新
    組合,主要國家的外交政策、歷史人物和重大國際事件,進行實事求
    是的科學分析,力圖清晰、準確地展現(xiàn)這一時期國際風云復雜多變的
    歷史畫卷。我們對近些年來學術界有關現(xiàn)代國際關系史領域討論的
    新問題,發(fā)表的新成果,進行了認真的分析、比較和研究,并提出了一
    些看法,以就教于各位專家和讀者。在修訂過程中,我們對書中引用
    的史料,重新進行了稽考、縷析和鑒別,力爭做到翔實有據(jù)。為方便學
    習,本書在體例上主要按編年系統(tǒng)撰寫,共分3編12章,并在書后附
    錄了1917—l945年蘇聯(lián)、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日本歷屆政府更迭
    表、大事年表、外國人名譯名對照表和外國地名譯名對照表。
    “讀史可知興亡,對鏡可正衣冠!闭驹谛率兰o的門檻上,學習和
    回顧自近代以來幾百年國際關系發(fā)展的歷史進程,活生生的外交斗
    爭實踐能給我們許多教益和啟迪,風云變幻的外交演變能使人們更
    好地把握歷史發(fā)展的內在邏輯和規(guī)律,預測世界未來的發(fā)展趨勢。
    本書由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方連慶、王炳元、劉金質主編。參
    加編寫的有(以姓氏筆畫為序):方連慶、王玖芳、劉 朝、李石生、陳
    森。各章撰稿人的分工(以內容先后為序)是:方連慶:編著者說明,
    序言,第二章,第三章第一節(jié),第四章,第十二章第二、四、五節(jié),美、
    英、法、德歷屆政府主要成員名單,大事年表,外國人名譯名對照表,
    外國地名譯名對照表;李石生:第一章,蘇聯(lián)歷屆政府主要成員名
    單;劉 朝:第三章第二、三、四節(jié),第七章,第十章,第十一章,第十
    二章第一、三、六節(jié),日本歷屆政府主要成員名單;方連慶、王玖芳:
    第五章,第六章;陳森:第八章,第九章。全書最后由方連慶、王炳元、
    劉金質統(tǒng)一修改定稿。
    本書蒙北京大學出版社鼎力支持和幫助,謹表示深切的謝意。
    由于理論水平限制和對現(xiàn)代國際關系史的研究不夠,書中自然
    還有疏漏和缺點,希冀讀者不吝賜教,以俟來日匡正。



    編著者
    2000年6月于北京大學
    目 錄

    序 言…………………………………………………………………(1)

    第一編 從十月革命勝利到世界經(jīng)濟大危機
    爆發(fā)前的國際關系(1917—1929)

    第一章 十月革命后國際關系的新發(fā)展,蘇維埃俄國
    新型的對外政策……………………………………………(3)
    第一節(jié) 蘇維埃俄國反對帝國主義兼并弱小民族,
    爭取和平的外交政策……………………………………(3)
    十月革命勝利對國際關系的影響………………………………(3)
    蘇維埃俄國建國初期的對外政策………………………………(5)
    《布列斯待一立托夫斯克條約》………………………………(9)
    兩次對華宣言和早期的中蘇關系………………………………(14)
    第二節(jié) 帝國主義武裝干涉時期蘇維埃俄國的
    軍事和外交斗爭…………………………………………(18)
    外國武裝干涉的開始……………………………………………(18)
    協(xié)約國三次武裝進攻的失敗……………………………………(22)
    不許干涉俄國運動………………………………………………(26)
    第三節(jié) 蘇聯(lián)國際地位的提高和對外關系的發(fā)展………………(28)
    列寧和平共處政策的提出………………………………………(28)
    蘇英貿易協(xié)定……………………………………………………(30)
    熱那亞會議和《拉巴洛條約》…………………………………(33)
    蘇聯(lián)對外關系新局面的形成……………………………………(39)
    第二章 重新分割世界的帝國主義凡爾賽一華盛頓
    體系…………………………………………………………(43)
    第一節(jié) 巴黎和會和凡爾賽體系…………………………………(43)
    帝國主義各國的爭霸計劃…………………………………………(43)
    巴黎和會上的矛盾和斗爭…………………………………………(46)
    《凡爾賽條約》的簽訂……………………………………………(53)
    國際聯(lián)盟的成立……………………………………………………(57)
    凡爾賽體系的形成及其矛盾………………………………………(59)
    第二節(jié) 華盛頓會議和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形成………………(62)
    華盛頓會議的召開…………………………………………………(62)
    《耶普島條約》……………………………………………………(67)
    《四國條約》………………………………………………………(69)
    《五國海軍條約》…………………………………………………(72)
    《九國公約》………………………………………………………(76)
    第三節(jié) 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矛盾和帝國主義
    爭霸斗爭的新階段…………………………………………(83)
    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建立后國際關系的新格局…………………(83)
    德國對《凡爾賽條約》的抗拒……………………………………(86)
    華盛頓體系的不穩(wěn)定性 …………………………………………(91)
    第三章 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和十月革命后民族解放運動的
    高漲……………………………………………………………(94)
    第一節(jié) 中國人民反帝革命斗爭的新階段…………………………(94)
    巴黎和會相五四運動………………………………………………(94)
    華盛頓會議和第一次國共合作的形成……………………………(97)
    北伐戰(zhàn)爭與中外關系………………………………………………(99)
    第二節(jié) 朝鮮、印度、印尼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漲…………………(102)
    朝鮮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三·一”起義………………………(102)
    印度的反英斗爭高潮………………………………………………(106)
    印尼民族大起義……………………………………………………(110)
    第三節(jié) 土耳其民族革命戰(zhàn)爭的勝利………………………………(114)
    協(xié)約國瓜分土耳其和凱末爾革命的興起…………………………(114)
    安卡拉政府軍事和外交斗爭的勝利………………………………(118)
    《色佛爾條約》的廢除和《洛桑條約》的簽訂…………………(122)
    第四節(jié) 非洲和拉丁美洲民族解放運動的發(fā)展……………………(125)
    埃及人民反英斗爭的勝利……………………………………(125)
    摩洛哥里夫人民反對西班牙和法國的武裝斗爭……………(129)
    尼加拉瓜人民的反美民族解放戰(zhàn)爭…………………………(132)
    第四章 道威斯計劃和洛迦諾會議。在裁軍和
    “非戰(zhàn)”煙幕下戰(zhàn)爭因素的增長…………………………(135)
    第一節(jié) 道威斯計劃和帝國主義在賠款問題上的
    斗爭………………………………………………………(135)
    賠款危機…………………………………………………………(135)
    魯爾沖突…………………………………………………………(138)
    道威斯計劃………………………………………………………(140)
    楊格計劃…………………………………………………………(143)
    第二節(jié) 洛迦諾會議。德國在歐洲大國地位的恢復……………(146)
    安全保證問題 …………………………………………………(146)
    洛迦諾會議和《洛迦諾公約》…………………………………(149)
    德國加入國聯(lián)和歐洲國際關系格局的新變化…………………(152)
    第三節(jié) 在裁軍和“非戰(zhàn)”煙幕下戰(zhàn)爭因素的增長……………(156)
    “修約派”的挑戰(zhàn) ……………………………………………(156)
    國際裁軍運動 …………………………………………………(160)
    《非戰(zhàn)公約》……………………………………………………(164)

    第二編 從世界經(jīng)濟大危機開始到二戰(zhàn)爆發(fā)
    前夕的國際關系(1929一l939)

    第五章 1929—1933年世界經(jīng)濟危機對國際關系的
    影響,新的世界戰(zhàn)爭策源地的形成………………………(171)
    第一節(jié) 1929—1933年世界經(jīng)濟危機……………………………(171)
    經(jīng)濟危機的特點與影響…………………………………………(171)
    賠款與戰(zhàn)債問題的結束…………………………………………(174)
    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經(jīng)濟戰(zhàn) …………………………………(177)
    世界經(jīng)濟會議的失敗……………………………………………(180)
    第二節(jié) 國際裁軍會議……………………………………………(184)
    倫敦海軍會議……………………………………………………(184)
    日內瓦裁軍會議…………………………………………………(186)
    第三節(jié) 日本侵占中國東北,亞洲戰(zhàn)爭策源地的形成…………(189)
    “九·一八”事變和中國人民的抗日斗爭……………………(189)
    英國、法國縱容日本侵略和美國的“不承認主義”…………(193)
    “一·二八”淞滬事變和上海軍民的英勇抗戰(zhàn)………………(197)
    李頓調查團報告書和日本退出國聯(lián)……………………………(200)
    第四節(jié) 德國法西斯專政的建立,歐洲戰(zhàn)爭策源地的
    形成………………………………………………………(203)
    經(jīng)濟危機和希特勒上臺…………………………………………(203)
    法西斯獨裁統(tǒng)治在德國的確立與鞏固…………………………(206)
    希特勒的擴張計劃和外交策略…………………………………(209)
    第五節(jié) 蘇聯(lián)為建立反法西斯侵略統(tǒng)一戰(zhàn)線而斗爭……………(212)
    蘇聯(lián)與美國等一系列國家建交…………………………………(212)
    集體安全計劃的提出和蘇聯(lián)加入國聯(lián)…………………………(214)
    東方公約問題和蘇法、蘇捷互助條約…………………………(217)
    第六章 德意法西斯侵略戰(zhàn)爭的開始和英法美的
    “不干涉”政策……………………………………………(221)
    第一節(jié) 德國重整軍備和占領萊茵非軍事區(qū)……………………(221)
    德國公開重新武裝………………………………………………(221)
    “期特萊沙陣線”………………………………………………(223)
    《英德海軍協(xié)定》………………………………………………(225)
    德軍占領萊茵非軍事區(qū)…………………………………………(227)
    第二節(jié) 意大利侵略阿比西尼亞…………………………………(231)
    意大利法西斯的侵阿戰(zhàn)爭………………………………………(231)
    英國、法國的縱容政策和美國的“中立法”…………………(235)
    《蒙特勒公約》…………………………………………………(238)
    第三節(jié) 德意武裝干涉西班牙……………………………………(240)
    西班牙內戰(zhàn)和德意法西斯的武裝干涉…………………………(240)
    英法的“不干涉”政策…………………………………………(244)
    馬德里保衛(wèi)戰(zhàn)……………………………………………………(248)
    第七章 日本發(fā)動全面侵華戰(zhàn)爭,東方反法西斯戰(zhàn)爭的
    開始……………………………………………………(25l)
    第一節(jié) 日本侵略華北,中國抗日運動的高漲……………(251)
    《塘沽協(xié)定》和《天羽聲明》……………………………(251)
    《何梅協(xié)定》和廣田“三原則”…………………………(254)
    日英美在華利益沖突的表面化 …………………………(257)
    中國人民抗日運動的高漲…………………………………(261)
    第二節(jié) 盧溝橋事變,日本發(fā)動全面侵華戰(zhàn)爭……………(263)
    盧溝橋事變…………………………………………………(263)
    中國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形成 …………………………(266)
    英美對日侵華的兩面政策…………………………………(270)
    國聯(lián)的態(tài)度和布魯塞爾會議………………………………(274)
    第三節(jié) 日本侵華策略的轉變和“東方慕尼黑”
    陰謀的破產(chǎn)…………………………………………(276)
    日本侵華策略的轉變和汪精衛(wèi)集團投敵叛國……………(276)
    日本限制和排擠英美在華利益……………………………(281)
    “東方慕尼黑”陰謀的破產(chǎn)………………………………(285)
    第八章 德意日三國侵略集團的形成和大戰(zhàn)前夕的
    歐洲國際關系…………………………………………(288)
    第一節(jié) 德意日三國軸心的形成……………………………(288)
    德意柏林協(xié)定………………………………………………(288)
    《德日反共產(chǎn)國際協(xié)定》…………………………………(291)
    柏林—羅馬—東京軸心的形成……………………………(293)
    第二節(jié) 德國吞并奧地利,帝國主義的慕尼黑陰謀………(295)
    德國吞并奧地利 …………………………………………(295)
    蘇臺德區(qū)問題和“五月危機”……………………………(299)
    伯希特斯加登和戈德斯堡會談 …………………………(302)
    慕尼黑會議…………………………………………………(307)
    《英德宣言》和《法德宣言》……………………………(311)
    德國侵占捷克斯洛伐克全境………………………………(313)
    第三節(jié) 德意軍事同盟的建立和
    英法反德意陣線的形成……………………………………………(3l6)
    德意同英法在匈牙利、巴爾干和土耳其的激烈爭奪……………(316)
    德意軍事同盟條約的簽訂…………………………………………(321)
    英法反德意陣線的形成……………………………………………(323)
    德國加緊準備剪除英法的側翼波蘭………………………………(327)
    第四節(jié) 英法蘇談判和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的簽訂…………………(331)
    英法蘇談判…………………………………………………………(331)
    英德秘密談判………………………………………………………(336)
    《蘇德互不侵犯條約》……………………………………………(339)
    波蘭危機……………………………………………………………(345)

    第三編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的
    國際關系(1939—1945)

    第九章 德國進攻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全面爆發(fā)…………………(351)
    第一節(jié) 德國侵占波蘭和西線戰(zhàn)爭…………………………………(351)
    德國侵占波蘭………………………………………………………(351)
    奇怪的戰(zhàn)爭…………………………………………………………(354)
    德國侵占丹麥和挪威………………………………………………(356)
    德國進攻荷、比、盧和張伯倫下臺………………………………(359)
    法國的淪亡…………………………………………………………(362)
    第二節(jié) 德國的攻英戰(zhàn)役。法西斯入侵巴爾干和
    東、北非……………………………………………………(366)
    德國的攻英戰(zhàn)役……………………………………………………(356)
    德意侵占巴爾干……………………………………………………(368)
    法西斯入侵東、北非………………………………………………(371)
    第三節(jié) 蘇聯(lián)的中立政策和“東方戰(zhàn)線”的建立…………………(372)
    蘇聯(lián)的中立政策……………………………………………………(372)
    “東方戰(zhàn)線”的建立………………………………………………(374)
    蘇德柏林談判………………………………………………………(378)
    《蘇日中立條約》 ………………………………………………(380)
    第四節(jié) 美國從中立向反希特勒方向的演變………………………(382)
    《中立法》的修改…………………………………………………(382)
    威爾斯出訪歐洲……………………………………………………(385)
    防備戰(zhàn)火蔓延美洲…………………………………………………(388)
    對英國的武器供應和租借法案……………………………………(395)
    第十章 蘇德戰(zhàn)爭爆發(fā),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擴大到
    社會主義國家…………………………………………………(400)
    第一節(jié) 德國進攻蘇聯(lián)和蘇聯(lián)衛(wèi)國戰(zhàn)爭的開始……………………(400)
    德國進攻蘇聯(lián)………………………………………………………(400)
    《大西洋憲章》 …………………………………………………(404)
    蘇美英莫斯科三國會議……………………………………………(408)
    莫斯科保衛(wèi)戰(zhàn)的勝利………………………………………………(409)
    第二節(jié) 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全面展開……………(411)
    《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411)
    日本的南進和日美矛盾的加劇 …………………………………(413)
    日美談判……………………………………………………………(419)
    日本偷襲珍珠港 …………………………………………………(427)
    第三節(jié) 國際反法西斯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形成……………………………(429)
    《聯(lián)合國家宣言》…………………………………………………(429)
    蘇英同盟條約和蘇美協(xié)定…………………………………………(431)
    第二戰(zhàn)場問題的提出………………………………………………(433)
    各國人民的反法西斯斗爭…………………………………………(436)
    第十一章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根本轉折………………………………(440)
    第一節(jié) 偉大的斯大林格勒戰(zhàn)役……………………………………(440)
    1942年春夏蘇德戰(zhàn)場的形勢………………………………………(440)
    斯大林格勒保衛(wèi)戰(zhàn)…………………………………………………(443)
    斯大林格勒戰(zhàn)役勝利的意義………………………………………(447)
    第二節(jié) 北非戰(zhàn)役的勝利和卡薩布蘭卡會議………………………(450)
    北非戰(zhàn)役的勝利 …………………………………………………(450)
    卡薩布蘭卡會議 …………………………………………………(454)
    “三叉戟”會議 …………………………………………………(459)
    第三節(jié) 亞洲太平洋戰(zhàn)場的變化………………………………………(461)
    中途島海戰(zhàn)和瓜島戰(zhàn)役………………………………………………(461)
    中美英聯(lián)合抗日的新形勢……………………………………………(465)
    盟軍在緬北的反攻……………………………………………………(469)
    第十二章 德意日法西斯的崩潰,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
    勝利……………………………………………………………(472)
    第一節(jié) 意大利投降,法西斯同盟開始瓦解…………………………(472)
    美英軍隊登陸西西里島和墨索里尼垮臺……………………………(472)
    第一次魁北克會議……………………………………………………(474)
    意大利投降……………………………………………………………(475)
    第二節(jié) 開羅會議和德黑蘭會議………………………………………(478)
    莫斯科外長會議 ……………………………………………………(478)
    開羅會議………………………………………………………………(481)
    德黑蘭會議……………………………………………………………(483)
    第三節(jié) 盟軍對德日法西斯的勝利反攻………………………………(486)
    蘇軍全面反攻和東歐各國人民反法西斯斗爭的勝利………………(486)
    歐洲第二戰(zhàn)場的開辟和法國的解放…………………………………(490)
    美軍在太平洋的反攻…………………………………………………(493)
    第四節(jié) 雅爾塔會議和聯(lián)合國的成立…………………………………(496)
    敦巴頓橡樹園會議……………………………………………………(496)
    第二次魁北克會議……………………………………………………(498)
    雅爾塔會議……………………………………………………………(501)
    舊金山會議和聯(lián)合國的成立…………………………………………(507)
    第五節(jié) 德國無條件投降和波茨坦會議………………………………(510)
    德國無條件投降,歐洲戰(zhàn)爭結束……………………………………(510)
    波茨坦會議……………………………………………………………(512)
    第六節(jié) 日本無條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勝利結束………………(518)
    盟軍在太平洋上的最后攻勢…………………………………………(518)
    蘇聯(lián)出兵對日作戰(zhàn)……………………………………………………(5l9)
    中國和亞洲各國人民對日寇的總反攻………………………………(523)
    日本無條件投降 ……………………………………………………(525)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勝利的意義 ………………………………………(529)

    附錄一 1917—1945年蘇、美、英、法、德、日歷屆政府
    更迭表…………………………………………………………(531)
    1.1917—1945年蘇聯(lián)歷屆政府主要成員名單……………………(531)
    2.1917—1945年美國歷屆政府主要成員名單……………………(532)
    3.1917—1945年英國歷屆政府主要成員名單……………………(535)
    4.1917—1945年法國歷屆政府主要成員名單……………………(542)
    5.1917—1945年德國歷屆政府主要成員名單……………………(553)
    6.1917—1945年日本歷屆政府主要成員名單……………………(560)
    附錄二 大事年表………………………………………………………(568)
    附錄三 外國人名譯名對照表…………………………………………(581)
    附錄四 外國地名譯名對照表…………………………………………(592)

    Copyright © 1999-2024 法律圖書館

    .

    .